在自动化的大趋势下,各个领域的制造商们都正在大量使用工业机械臂来替代人类员工。这不仅可以更有利于品控,也将极大减少工厂工人暴露于有害环境中的风险。
由于工业机械臂隶属于工业机器人,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工业机器人的数据来一窥工业机械臂的发展趋势。
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(IFR)发布的《全球机器人2019——工业机器人》报告显示,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出货量42.2万台,比上年增长6%;年销售额达到165亿美元,创下新纪录。
根据IFR统计,2018年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美国和德国五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到全球安装量的74%。其中,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累计销售工业机器人15.6万台,同比下降1.73%,占全球的比重达到36%,但年销量连续第六年位居世界首位。
据TechSciResearch分析,由于自动化需求不断增长,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,人口红利的消失,机械臂可以高效率地完成重复性和繁重的任务。预计全球机械臂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3.8%,从2018年的179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392亿美元。
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家:锋芒初露
目前,国内工业机械臂行业客户主要是汽车产业和3C产业,其他行业还有金属加工及塑料加工等行业。
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8年我国工业机械臂市场规模为149.19亿元。其中国产品牌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6.5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2.83亿元;国外品牌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72.4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26.36亿元。
2014年我国工业机械臂销量为3.60万台,其中国产品牌销量为0.36万台,国产品牌占比为10.00%;到2018年我国工业机械臂销量增长至9.72万台,其中国产品牌销量增长至1.88万台,国产品牌占比增长至19.34%。
国内工业机器人现状
尽管迎来了多年增长,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仍以外国品牌为主。以中国汽车制造市场为例,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,四大家族的工业机器人合计占据市场份额超过80%,此外,意大利、日本、韩国等其他品牌也有一定市场。
而市场表现较好的国内厂商有众为兴、新时达,相较其他本土厂商,这些厂商起步较早,目前都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。
与外国品牌相比,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的劣势在于,厂商主要扎堆于中低端领域,缺乏核心技术。
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,九成企业规模在1亿台以下,但主要集中在三轴、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,高端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。
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(CRIA)的统计,2018年,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工艺中,搬运和上下料占据了44.4%的比重。
但这一情况正在改变,随着国家政策越发重视工业机器人发展,外国品牌的“老大”地位有望被动摇。
政策加持,国产工业机器人有望通过技逐步扩大市场份额
2016年12月,工信部、发改委、认证委发布的《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通知》指出,开拓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,推进服务机器人试点示范。
2017年8月,科技部发布《“智能机器人”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专项申报指南》,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、新一代机器人、关键共性技术、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6个方向,启动42个项目,经费约6亿元。
2018年4月,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指出,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,五年内形成我国自己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。
2020年2月24日,工信部印发的《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》中指出,要重点支持5G、工业互联网、集成电路、工业机器人、增材制造、智能制造、新型显示、新能源汽车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