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服务贸易第二大国,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,疫情不仅影响到各地外贸发展,也影响到外贸企业的正常运转。这也意味着对于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企业来说,必须保证自己的实力,才能保持对外贸易的优势。在后疫情时代,必须要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。同时,要积极参与产业链固链行动,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,保障在全球产业链和关键环节产品生产供应的稳定。
智能制造是一种可以让企业在研发、生产、管理、服务等方面变得更“聪明”的生产方法,制造业企业要从自身发展的核心痛点出发,在合理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基础上,沿着智能制造要素→智能制造能力→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,分阶段且持续性地获取智能制造要素。建立、完善、扩展企业在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物流仓储、订单获取、产品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制造能力,最终形成完整、高效、科学的智能制造系统。
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,建议从点开始,不要从面铺开。智能化方案的最终实施效果,与企业的工艺、数据质量及存储周期、传感器的精度等都有关系。没有具体实施前,难以很好地评估,也无法确保可以在1.5到2年内收回投资成本。所以建议这类企业从具体的点入手,而不是全面铺开,大规模投资。
大型企业则不可着急动手,而是要先做规划,理清企业自身问题、现状、将来的发展方向,以及智能化、数字化项目如何落地等。
总体而言,工业企业在进行智能化转型上,可参考以下三大策略。
一是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。重视方案的效率和成本,不断优化设计,特别是自动标注工具、自动训练平台等。
二是通用性和定制化相结合。工业场景解决方案的特点是高度定制化,不同的细分领域都有其业务特点,很难找到大而全的通用解决方案。如何在保障方案通用性的同时,又能灵活地适配不同业务场景,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。
三是实现数据私有化与公有化部署相结合。企业的数据有较高的保密性,因此大多数工业项目以私有化部署为主。但私有化部署的弊端在于设备成本不具备弹性、人员办公有地理限制等,所以业务“上云”是不可避免的趋势,即运用公有云技术。比如,在当前疫情下,如果工厂的业务可以在“云”上开展,就可以实现通过远程办公保持运营,也可以灵活调整生产周期,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,这些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想象空间。